最近又看了看《老公怎麼還不去死》,這是日本記者小林美希的紀實作品!
可以說在台灣還是蠻受歡迎的,台灣譯版聳動書名與赤裸揭露的婚姻矛盾,成為都市女性茶餘飯後的「解壓聖經」。
這部2016年日文原著,在2024年推出中文版後迅速引爆社群話題,甚至出現「超2千人排隊借閱」的盛況。
這種傳播力度的背後,其實是映射著當代婚姻制度面臨的結構性危機與性別覺醒浪潮。
一、本書對家庭主婦的痛點和困境的描寫太過真實
書中記者視角深入探訪日本的家庭主婦,揭露了婚姻中「喪偶式育兒」與「情感剝削」的日常。
從孕期丈夫持續飲酒作樂、育兒責任全推給妻子,到丈夫月薪5萬卻僅給家用5千的經濟條件讓人無奈,每個案例都像「家庭版職場PUA」。
這種「婚姻剝削鏈」在東亞社會尤為顯著
日本0歲托育服務稀缺迫使女性離職,台灣「雙薪家庭卻單薪家務」的結構矛盾,皆讓女性陷入「職場與家庭雙重剝削」的困難處境。
二、女性覺醒下的情緒宣洩口
書名《老公怎麼還不去死》被批判為太過激進,但實則是女性長期壓抑的情緒爆破的緣由。
正如當時的同名日本電視劇,當中的主婦們從隱忍到反擊的轉折,折射出了當代女性對「妻子=無酬家務勞動者」傳統角色的反抗鬥爭。
渡邊淳一在《丈夫這東西》曾預言,2020年代的婚姻將因為性別角色的重新構造會更加複雜。
而這本書其實就是這個預言的驗證點。,當女性經濟獨立卻依然被困在「第二班」(家務勞動),對「工具化婚姻」的憤怒必然會爆發起來。
三、反應出婚姻制度的現代性悖論
本書如果與《命懸一線我不放手》形成對話。
《老公怎麼還不去死》控訴婚姻中的生存壓迫,《命懸一線我不放手》則是探討生死關頭的伴侶信賴。
兩者共同揭示婚姻制度的雙面性,既可能是風雨同舟的生命共同體,也可能是慢性絞殺的精神牢籠。
書中丈夫們「付5千自覺功勞蓋世」的心態,恰恰巧反映了婚姻中「情感價值」、「工具價值」的錯位體現。
現在的男性依然會慣性將「養家」視為對婦女和孩子的恩賜,但總會忽視「育兒家務=無形GDP」的事實。
四、為什麼本書能爆紅是女性們的焦慮在發揮作用
不是這本書有多麼牛的宣傳傳播的操作,而是因為女性們集體焦慮的原因。
社媒上「恐婚恐育」話題熱度,與本書的黑色幽默形成共振,當輕生育率跌破1%、離婚率攀升的時候,人類開始用戲謔解構婚姻。
就像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,其實就是用荒誕包裹溫情的戲碼,本書當中有著極端書寫,但也呼籲婚姻的本質需要重新定義與重新編排結構,希望從用證書來維持婚姻關係走向情感共生維持婚姻。
聲明:不是行銷文,看完本篇文章的你想要購書的話,可以到博客來或readmoo讀墨去看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