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建立良好的婚姻關係?其實建立良好健康的婚姻關係不僅僅需要夫妻兩人共同投入,還需要在溝通、金錢、親密、育兒、家庭界線、父母之間的關係處置共同配合培養。
經研究指出,婚姻關係的「效能」對家庭滿意度具有關鍵影響換言之,夫妻間的相處品質會直接影響家庭幸福。
研究資料參考: https://pansci.asia/archives/170884
因此,夫妻要把維繫婚姻當作共同目標,透過具體的方法增進理解與信任。以下針對幾個重要面向,提出具體做法與實例。
溝通技巧
婚姻中最常被提到的指標之一就是「溝通是否順暢」。夫妻應練習主動聆聽與同理心,避免在對話中指責對方。醫師聯盟有心理師指出,「懂得聆聽和包容,才是婚姻中情感交流的關鍵」。例如,當另一半表達不滿或焦慮時,先放下意見並認真聆聽其感受,並以「我了解你…」或「你的感受很重要」作回應,而非立刻提出解決方案或責備說:「你幹嘛這樣?」。這樣能讓對方感到被尊重與理解。
真誠表達感謝與讚美:經常用溫暖的語氣稱讚對方或感謝對方的付出。研究發現,幸福夫妻在談論彼此時,總是強調美好時光、讚賞對方的優點。每天花點時間說一句「謝謝你的幫忙」或「我覺得你很貼心」,能增進彼此正面的情感連結。
使用「我們」而非「你我」:溝通時多用「我們」與「一起」等字眼,避免用「你」或「我」單獨指責,強調雙方共同面對問題。例如說:「我們來一起想辦法解決」或「我們都很累,可不可以……」,可以降低爭吵的機率。
定期溝通時間:忙碌的雙薪家庭容易忙到疏忽互動,因此建議週末或晚上專門留出時間,一起喝茶或散步,開誠布公地討論彼此的近況、想法與計畫。不要等到情緒累積才爆發。藉由固定的「夫妻時間」,有助於增進默契與了解。
金錢管理
財務問題往往是夫妻衝突的主要來源之一。有一份調查指出,財務糾紛是夫妻衝突的五大原因之一,甚至是離婚的最大徵兆。因此,夫妻間應以夥伴關係來看待理財,共同討論、制定預算與目標:
坦誠討論財務觀念:夫妻應定期坐下來聊聊各自的金錢觀和擔憂,不要回避難題。可以仿效理財專家建議的「理財約會」,選一個晚上共同檢視家計,分享彼此對支出與儲蓄的想法。例如,一起喝咖啡時輪流分享自己的理財目標(買房、退休、旅遊等),然後制定可行的財務計畫,避免各自為政。
分工與分帳:依據家庭狀況協調共同帳戶與個人帳戶的比例。常見做法是生活費、投資等共用帳戶共同管理,而個人零用錢則自行管理,讓雙方都有自主性。重要的是定期對帳,彼此透明各自的收支,並對突發狀況(如生病、工作變動等)保有預算彈性。
列出共同目標:一起列出短期、中期、長期的金錢目標,並設立具體的里程碑。例如,以「今年存下旅遊基金 5 萬元」或「三年內付清車貸」等具體目標,引導日常支出。參考的建議,設定共同理財議題,如買房、投資或教育基金,以此為動力同步努力。達成小目標後一起慶祝,也能加強兩人合作的信心與成就感。
互相包容妥協:金錢觀受成長背景影響,有時難免不同。當意見不一致時,彼此保持耐心、冷靜協商,而不是爭吵或冷戰。專家指出溝通與妥協在理財上不可或缺;例如,一方慷慨善花,另一方節省謹慎,夫妻可以輪流主導某些開銷或設定合理上限,以平衡雙方需求。
維護親密關係
婚姻中的親密關係包含情感連結與身體親密兩方面。隨著生活忙碌,夫妻容易忽略經營浪漫與身體接觸。因此要有意識地創造親密時光:
定期約會與共度時光:不論是定期的約會晚餐、一起散步、或周末短途旅行,夫妻都需要「兩人世界」。每月至少安排一次專屬的約會,把重點放在彼此身上。研究顯示,幸福夫妻常常回想並談論在一起的美好時光;你們也可以重溫相識到結婚的經歷,或分享對未來的憧憬,促進彼此情感連結。
展現關心與欣賞:平日多給予對方肢體和言語的關懷,比如牽手、擁抱、親吻,或讚美對方的特質。簡單的身體接觸就能增進幸福感;不用只有在特殊時刻才投入,日常的小舉動也很重要。例如下班後的一個擁抱、一句「好想你」,都能讓對方感受到被愛。
溝通需求與解決性問題:維持滿意的性生活也是婚姻親密的一部分。如果遇到性或身體需求的分歧,勇於開誠布公地溝通。必要時,可尋求專業諮詢。有心理師指出,專業引導可以協助伴侶打開關於親密需求的溝通,探討雙方期待,進而重建親密感,恢復健康、滿足的性生活。
互相支持與鼓勵:維護情感親密,還要關心彼此的生活壓力與情緒。當另一半遇到挫折或情緒低落時,給予支持和安慰;遇到對方辛苦工作時,適時體貼分擔。共同面對挑戰的態度能強化連結,就像研究提到的,在成功婚姻中,夫妻會以共同度過困難為榮,而非責怪對方。進而培養「我們一起面對困難」的默契。
育兒分工
對雙薪夫妻而言,工作與照顧小孩往往需要同時兼顧,是婚姻壓力的來源之一。在育兒分工上,建議夫妻採「神隊友」思維,公平分配與育兒相關的家務:
根據孩子互動分工:心理師建議,夫妻在分配家務和育兒工作時,依照「與孩子互動的多寡」來分類。一般家務事(如洗衣、掃地等)彈性較大,但與孩子直接互動的部分(餵奶、洗澡、說故事、功課輔導)則應兩人盡量平衡。舉例來說,如果妻子負責早晨餵奶,那丈夫可以接手晚餐後的哄睡;或是丈夫固定送孩子去上學,妻子負責接送放學。這樣可以讓雙方都與孩子建立親密感,而不是只有「某一方主場」。
避免性別刻板印象:不要沿用傳統觀念認為「誰賺錢多,誰就可做少些家務」。事實上,研究指出,我們原以為用收入多寡來決定分工只是表面原因,真正影響分工的潛規則是「性別意識形態」:也就是個人認同的父親或母親角色樣貌。簡言之,不是因為你賺少就理應多做家事,而是因為某些夫妻未意識到這個潛規則。建議夫妻明確討論並協商誰該承擔哪些家事,避免默默期待導致不滿。
參考行政院統計數據:政府統計顯示,台灣雙薪家庭中女性下班後從事家務的時間是男性的約3倍(女性約2.19小時,男性約0.62小時)。這意味著多數雙薪父母在育兒階段仍承受時間壓力。因此,夫妻應主動分工,比如丈夫可多負責帶孩子外出、娛樂時間,妻子可負責家務,或輪流照顧孩子。若發現自己負擔過重,也可考慮適時尋求親友協助或外包部分家務。
共同制訂作息表:列出每天或每周家務與育兒的工作項目,與另一半共同排班。比如週末大掃除、採購由夫妻輪流負責;孩子送託、接送也可排班輪值。讓分工可見且具體,有助於彼此互相體諒。家務和育兒就像團隊任務,只有雙方協力完成,才能讓家庭生活更和諧。
以上的資料來自: https://www.seinsights.asia/
與原生家庭的界線
在三代同堂或常接觸雙方父母的家庭中,健康的家庭界線是婚姻穩定的關鍵。心理諮商專家指出,夫妻中的任何一方若無法和原生家庭建立適當距離,就會影響兩人的親密感。特別是婆媳關係常因界線模糊而緊張:當夫妻無法共同退讓時,媳婦或丈夫必須勇敢地劃出界線,才能保護小家庭的自主性。例如:統一對外立場:夫妻先在私下商量好怎麼回應父母或長輩的干涉,再一起面對長輩。公開場合,避免在長輩面前當眾爭吵或說對方壞話;私下再將問題攤開討論。這樣對長輩而言,夫妻彷彿站在同一陣線,減少對立。
設定具體規範:可以和父母約定探視和相處的時間,例如每周固定聚餐一次,或幾天休假後帶孩子回家,但雙方尊重彼此生活方式與教養原則。當父母有建議時,夫妻雙方商量後再給予回應,避免讓父母單方影響育兒決策。
漸進式建立界限:若長輩反彈強烈,可採漸進方式拉開距離。心理師建議,媳婦在與婆婆建立界線時可以逐步進行,而不是一口氣完全斷絕。例如,開始時只在需要時(如節假日)才接受幫忙,並表達「我們想試試看自己照顧」;慢慢增減父母的介入,給雙方適應時間。
堅持但不傷感情:劃界不是拒絕親情,而是為了婚姻和身心健康。有時候,堅持自己的教養方式需要伴侶支持。有專家提醒,與婆婆劃界可能會被誤解為疏遠丈夫,但若夫妻都意識到這是保護核心家庭的方法,即使拉近或保持距離,也都是為了更好的相處。重要的是夫妻互相理解,共同承受來自原生家庭壓力,並向長輩說明:「我們現在習慣這樣做,希望您理解。」而不是一人獨自處理。
結語:正向前行,共創幸福
經營婚姻需要時間與智慧,不可能一蹴可幾,兩人持續一起成長才是關鍵。現實中,許多壓力來自外界,調查顯示,台灣雙薪父母最常為生活開銷(52.6%)、子女教育費(30.5%)和照顧人手不足(28.4%)而煩惱。
調查資料參考:職場爸爸五大壓力 雙薪家庭10萬育兒是低標
即便如此,只要夫妻彼此支持、同心協力,就能化解困難。心理學家也提醒,在現代社會,即使努力追求性別平權,傳統的「男主外、女主內」思維仍存在,讓許多夫妻身心俱疲;唯有彼此體諒包容,婚姻之路才能長久而和諧。
實際行動建議方面,可以先從小處著手:每天開誠布公地互相說一句「我愛你」或「謝謝」,或每周抽一天約會;制定簡單的家務分工清單;在財務問題上誠實溝通並共訂預算;主動關心對方心情等。
慢慢地,你們會發現,這些日常的積累會顯著增強彼此間的信任與親密。最後記住,完美的伴侶不存在,但願意共同努力的兩人可以創造美好的婚姻。持續練習以上技巧、勇於面對並解決矛盾,相信你們能一步步建立起更牢固、幸福的婚姻關係。加油!